近日,苏州市政府印发了《苏州市打造科技服务业发展先导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培育概念验证机构,支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为实验室成果提供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化论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对新建的概念验证中心给予最高100万元建设资助。
近日,苏州市政府印发了《苏州市打造科技服务业发展先导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培育概念验证机构,支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为实验室成果提供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化论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对新建的概念验证中心给予最高100万元建设资助。
苏州市打造科技服务业发展先导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培育概念验证机构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坚持全球视野、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集群发展的原则,聚焦研究开发、科技评估、信息服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等领域,实施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着力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加快打造科技服务业发展先导城市,为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和产业创新集群提供有力支撑。到2025年,市级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和特色基地达70家,全市拥有规模以上科技服务机构1500家、科技服务领域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科技服务从业人员25万人,科技服务业收入超过2500亿元。
(九)培育新型科技服务机构。培育概念验证机构,支持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为实验室成果提供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化论证,优选可转化的科技成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供给质量,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对新建的概念验证中心给予最高100万元建设资助。培育科技成果中试工程化服务机构,围绕四大产业创新集群,面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需求,支持建设中试工程化服务平台,通过工程化手段,推进科技成果熟化,打通转化工艺流程,提升批量化生产能力,突破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对新建的中试工程化服务平台给予最高100万元建设资助。培育科学数据服务机构,建设苏州市科学数据中心,并围绕四大产业创新集群细分领域,依托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建设分中心,汇聚整合科学数据资源,形成一批全国有影响的科学数据集,积极争创省级以上科学数据中心;建立健全统筹服务体系,依托苏州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服务云平台“苏科云”,强化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服务,到2025年,年服务企业及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研发人员超过5000家(人)次。(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
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指出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低主因是专利不能满足市场化实际需要及专利申请本身不以转移转化为目的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发布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而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
但根据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到2021年,中国高校专利申请量从10.6万项增加到36.7万项,增幅达到246.2%。
中国高校专利产业化率不仅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领先高校的50%,也低于用于衡量学术机构技术转移效率的整个行业专利转化率42%(参见上海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平台,节选自专栏连载《专利经纪那些事儿》第6章 池长昀 上海大学)
《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高校和科研单位专利权人认为“专利申请不能满足市场化实际需要”和“专利申请本身不以转移转化为目的”是制约专利转移转化的主要因素。
高校和科研单位认为制约专利转化的因素
聚思睿观点:如何解决专利申请与市场化需求不匹配问题?答案是以技术商业概念验证重塑专利价值原点
解决专利申请与市场化需求不匹配问题,绝非单纯要求高校方提高专利代理服务费,或要求代理机构方重视专利代理质量那么简单。
“没有商业价值的成果不会进行专利申报”“一项技术只要申请专利,意味着进入产业化的通道”。传统高校专利的产出聚焦点在于技术本身和专利代理技巧,难以考虑市场商业需求,无论是发明人、技术转移办公室还是代理机构,对于市场商业判断均难以提供有效手段加以甄别判断。各个链条上专业人士,拿到一个创新IDEA,均以各自“专业”精神埋头投入专业加工,而难以考虑一切价值的源头“商业价值”,从开始就没有考虑专利技术与市场化匹配问题,专利成果是否适合转化?哪些人可能是我专利成果的合作对象?如何将专利成果融入社会产业链价值当真?
源自于西方高校成果转化经验的概念验证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以技术商业化概念验证重塑专利价值原点。一直走在“将研发作为产业,将技术作为商品”道路转型的苏州正是瞅准了“概念验证”这个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的“牛鼻子”,在名目众多的“运营平台”、“转化平台”“交易平台”之外,着力探索发展概念验证机构和服务,让科技产业政策更符合商业市场规律,以科学有效的理念推动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