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日下午,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带领科技部政策法规司、计划司、国际合作司、火炬中心相关领导,到北京调研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工作,视察了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创新工场等相关机构,听取了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情况汇报,并与集聚区相关机构进行了座谈。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副主任朱世龙、张继红,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杨建华,海淀区副区长孟景伟陪同调研。
海淀区技术市场长期在全国保持领先优势,2012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334.4亿元,占全国的近1/5,技术转移体系的迅速发展有效的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在支撑首都创新发展及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北京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首都新的经济增长点,2012年3月,北京市科委与海淀区政府签署共建协议,在鼎好大厦共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定位于打造国际技术转移的标志性区域,成为链接全球创新资源与跨国技术转移的重要枢纽,作为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发力点。一年多来,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吸引了33家国际化创新服务机构入驻,2012年,促成国际技术转移成功案例26个,技术交易额1.5亿元,入驻机构在为企业提供服务、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发展,达到多方共赢。
2011年,中关村西区启动业态调整工作,逐渐形成了科技型企业总部汇聚,新型特色创业服务机构不断涌现,服务模式不断创新,科技中介、科技金融要素快速聚集的良好态势。已吸引并汇集了集团总部、研究院及其子公司共计43家,大型科技研发类企业107家,科技中介机构117家,金融机构280家。
2012年,为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部和北京市以共建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为突破口,以中关村西区为核心,把握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发挥北京创新资源集中、中关村先行先试、中关村西区技术转移活跃“三大”优势,促进技术、人才、资金、服务“四类”要素流动和融合。
集聚区未来在三个方面将实现重要突破。一是建设载体,分期布局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区、国家高新区区域合作中心区、技术转移专业服务与合作区、技术研发合作区、科技金融服务区、成果应用发布交易区等六个功能性区域。二是推进改革,探索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系统性政策体系,解决成果转化确权、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职务发明成果所得收益分配等技术转移关键问题,并在集聚区开展试点。三是提升服务,促进创新要素的协同与聚合。构建专业化、集成化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打造国际国内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服务机构之间、服务机构与产业集群之间的业务集成,实现创新要素的聚合与聚变,带动技术转移服务业发展。
曹健林副部长听取汇报后,对北京技术转移工作及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曹健林副部长做出四点指示:
第一,关于集聚区的建设目标。要建立全球规模最大、条件最好、产出最多、水平最高的技术转移中心,汇聚最多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等技术转移资源。
第二,技术转移的特征。技术转移是双向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首先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同时也应该走出去,服务发展中国家。
第三,与国内其他地区共同发展。集聚区要与国内其他相关机构保持密切的关系,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特长,希望北京能够发挥好龙头的作用,支持各类技术交易,与各高新区之间互相支持,信息沟通。
第四,科技部将动员所有的资源支持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的发展。技术转移、技术交易、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科技专项、重大专项等,首先应在集聚区实施,然后全国推广。同时,希望集聚区为重大技术成果提供展示的地点,为全国各地高新区提供展示的窗口,集聚区作为科技工作、国际交流合作的场所,要充分发挥作用。
转载于:http://www.zhongguancun.com.cn/yqdt/yqxw/201304/t20130410_490249.htm